新中国成立之初,万事待兴,百废待举。在国民经济恢复初期,党中央提出了“优先发展重工业”的号召,钢铁工业成为工业的重中之重。
辛老参加革命后,在队伍里的合影(后排左二是辛老)
辛老近照
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共和国采取了经济封锁、禁运等手段,我国钢铁工业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艰难起步,炼钢所需的各种材料供应困难重重,当时辽宁仅有几台1吨和3吨的电炉冶炼优质特殊钢,电炉冶炼所需的导电材料——石墨电极,则更显奇缺。我们只能依靠天然石墨电极、再生电极、炭素电极等来替代,维持生产。为此,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,在C筹建炭素车间,负责研制和生产人造石墨电极。
抚顺铝厂全景
当时的抚顺铝厂炭素车间是在“抚顺制铝所”留下的电极工场废墟上白手起家,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,增设机械设备、建造窑炉,再从全国各地有石墨电极生产经验的单位,抽调设备和技术力量组建起来的。记得当时从天津钢厂、丹东冶炼厂、抚顺钢厂、大连机械二十厂等单位,抽调百余名人员支援抚顺铝厂新建的炭素车间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抚顺铝厂
“抚顺制铝所”的电极工场原是生产电极糊的,我们修复了二台罐式煅烧炉和一台直径1.5米、高度2.5米的简易煤气发生炉,使用焦碳,人工加料,为煅烧炉提供煤气燃料。还恢复了一套能够生产煤沥青的蒸馏设施。以后又从大连调来一台1000吨卧式模压油压机,安装在改建的成品仓库里。由于缺少液压油,就采用豆油来代替。就这样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配料和压型工序。
生产石墨电极所用的原料,来自抚顺石油一厂以页岩残油为主的釜式石油焦,粘结剂是自行蒸馏的中温热沥青。熔化好的粘结剂,装入桶内,运至高位保温箱备用。釜式石油焦经煅烧后,用对辊破碎机、锥型球磨机、圆筒筛等设备进行中碎分级。制作糊料的设备是我们修复的一台容积为400立升可倾斜的电热混捏锅。糊料经过人工凉料、人工装模、人工捣固等一系列工序后,用天车将捣固好的糊料吊进压机内进行加压成型。这种卧式模压油压机,每次只能生产一支直径为250mm,长度为1500mm的电极生坯。
60年代,辛老一家被称为“豪宅”的住所
焙烧工序是根据丹东冶炼厂的技术资料,建造了五台装炉量为15吨的倒焰式焙烧炉,燃料煤是抚顺西露天矿的原煤。装出炉作业全部为人工操作。焙烧炉的炉温测量在低温时用热电偶测温,高温时采用光学高温计测温。整个焙烧过程在15天左右。
石墨化配电系统是利用抚顺铝厂矿冶电炉使用的一台2000KVA单相交流变压器,电流强度也仅能达到18000A。石墨化炉炉芯长度仅为6米,炉芯截面约1.6平方米。装炉采用卧装方式,也都是人工操作。
机加工序使用的车床,则全是原来遗留下来的皮带传动的老式车床。整个加工车间仅有几台旧车床,既没有“悬臂吊”,更无通风和除尘设备,电极直径靠卡尺和平板尺测量,电极端面的平整度也靠平板尺来确定。
在那个非常时期,对于人造石墨电极的工艺流程设计、设备的选型、厂房的配置等,我们都都很生疏,又缺乏完整的技术资料,仅靠各地曾生产过电极的一些经验的零散积累。我们充分发扬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精神,集思广益,发挥工人群众的聪明才智,不怕苦,不怕累,一个又一个的工段在我们的手中建立起来。然后又在工艺上对配料的比例、压型的糊料温度、加压压力、焙烧温度控制、石墨化送电曲线、加工精度标准等进行了多次的摸索、试验,并找到了当时*佳的工艺控制点。
经过我们全体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,新中国第 一批人造石墨电极终于在1952年2月生产出来了。我们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还得到了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的嘉奖,那兴奋劲别提有多高兴啦!经过检验,这批人造石墨电极的质量较天然石墨电极、再生电极、炭素电极等,真是好之又好。*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该批人造石墨电极的诞生,既解决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钢铁工业原辅材料的急需,又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所需的军工产品和冶炼特殊钢的需求,更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石墨电极的封锁。该批人造石墨电极的诞生,同时也向世界证明: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和工人群众伟大力量。
众所周知,炭素工业是冶金、机械、化工、电子、国防等工业必不可少的产业。后来,国家决定在吉林组建“吉林炭素厂——代号201厂”。这是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。当时抚顺铝厂炭素车间为201厂代培了很多生产骨干,还抽调数十人到201厂工作,成为该厂的生产技术骨干,201厂后来又作为国家重要的炭素基地,几十年来又派生出兰州炭素厂等骨干企业,还为全国炭素行业陆续培养出大批的技术骨干,这些技术骨干已成为国内炭素行业的精英。
看今朝,炭素行业突飞猛进,科技进步硕果累累。让我们不忘初心,不忘来时路,牢记使命,继续努力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吧!
免责声明: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为了传递信息,我们转载部分内容,尊重原作者的版权。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,并非商业用途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